关于青少年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评估和解读
训练体能测试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很常见。但对评估数据的解读往往是按照运动员的实际年龄顺序进行分类,这会导致不同出生月份或不同成熟度的运动员在体能测试时具有优势(或劣势)。相反,采用动态平均法评估体能表现也许更为合适。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青训营中,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早已司空见惯。体育科研人员和体能从业人员实施了大量的体能测试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和机能(如:速度、力量、爆发)进行评价。这些测试和评价旨在判定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评估运动员的优劣势、为运动项目选材与发展提供客观数据、评价训练干预手段的效果。大量的研究已经对不同运动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体能指标进行了评估[如:篮球、体操和网球]。然而,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准确解读这些数据,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如:评估一个运动员的需求)。
近年来,许多研究提出了更加准确地解读这类数据的分析技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建议采取标准化分数(Z值)来分析单个运动员的测试和表现评价。标准化分数的优势是可以估算出单个运动员相对于参加同一个测试的其他运动员在某一项指标上的相对值。换言之,可以得出单个运动员在某项指标的得分相对于所有运动员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差别。多个指标的标准化分数可以界定单个运动员存在的共性或特性的优势与劣势。标准化分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解读标准分数时,特定的测量值(如:灵敏、速度)的得分为0,则反映出总体的均值,即某个运动员在该项测试指标的表现为总体的平均表现。运动员的标准化分数为正1或负1,则反映了该运动员此项指标的得分高于或低于总体平均分一个标准差,该区间(-1至+1)涵盖了68%的得分。同样,标准化分数为正2或负2,则反映了该运动员此项指标的得分高于或低于总体平均分两个标准差,该区间(-2至+2)涵盖了95%的得分。
因此,标准化分数的正负分别代表了运动员的表现高或低于总体平均表现。无论是集训小组、运动队、代表性的青训营还是整个运动员群体,标准化分数的计算和报告用于评估特定人群的个体数据都是一种有用的技术。
虽然近年来标准化分数的运用得到广泛推荐但是这种分析方法依旧存在两点不足。首先,标准化分数需要从青少年运动员中获取总体均值和标准差,一般按年龄组来计算。例如,在青少年橄榄球联盟球员的研究中,通过跨越3个年龄段(U13~U15)球员的样本数据来对个体运动员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分数计算;之后,Cobley等人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扩展,为了提高标准化分数的准确性,他们对每个年龄组别(即U13、U14和U15)分别进行了单独评估,换言之,将一名14岁的运动员与U14组球员的样本分数进行比较。
然而,这种将运动员按年龄组别进行分类的评估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会受到诸如相对年龄效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年龄效应是相对于年龄组别划分的截止日期(如:英国使用9月1日)而产生的相对年龄差异。例如出生于9月1日的运动员与出生于下一年8月31日的运动员被划分在同一年龄组,但两者的出生时间相差364天。由此也就产生了相对年龄优势,相对年龄稍长的运动员在体育活动和运动选材中占据较大优势。
当前的标准化分数运用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带来的运动表现提升,使得同一年龄组别的均值和标准差会持续改变,因此在跟踪较长时间内的标准化分数时,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此外,青少年运动数据的准确性会受成熟度影响,即青少年成长的时机与节奏。与相对年龄效应一样,成熟度偏误也存在于运动员中,早熟个体更具优势。因此,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年龄组别内的运动员存在成熟度差异,而成熟度与体能表现也存在关联。
所以,最近的研究建议将个体按照成熟度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是根据距离身高增长高峰期的年数或达到所预测成年身高的比例[反映成熟度]进行分组,以解决只以年龄为依据划分的局限。尽管最近出现了通过成熟度来展示评估数据的研究,但只有通过实际年龄和成熟度相结合才能更精确地评估青少年运动员当前的表现与发展,可这一方法并不常见。
为了解决运动表现随年龄和潜在成熟度的增长而发生的轨迹变化,Romann和Cobley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到瑞士男子短跑运动员的60m冲刺跑测试中,以更好地进行评估分析。将冲刺测试当天的个体年龄进行恰当的十进制调整意味着“净”校正评估可能会减少年龄差异影响。
Romann和Cobley提出,校正调整(即动态均值)也可应用到团体运动项目中的体能测试,以更好地评估运动员。此方法可运用于旨在对选材、发展、设定体能计划做出参考的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中,并解决一些标准化分数潜在的局限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将此方法应用到分析和评估青少年运动员的评估数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