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消防员400m救人疏散物资训练指南
消防员400米救人疏散物资训练,包括场地设置、操作程序、操作要求、成绩评定、评判细则和训练方案建议六个部分:
一、场地设置
在400m环形跑道上标出起点线(终点线),距起点线50m、100m、200m、300m处分别标出器材线,在各器材线后2m分别标出器材放置区。在50m器材放置区放置假人1具(60kg,带有四肢),在100m器材放置区放置液化气瓶1个(规格15kg,空瓶),在200m器材放置区放置泡沫桶2个(各16kg)。
二、操作程序
参训人员在起点线处立正站好,听到“预备”口令后,做好起跑准备,听到“开始”口令后,参训人员跑至50m处,携带假人跑至100m处,放到器材放置区,携带液化气瓶跑至200m处,放到器材放置区,双手各提泡沫桶跑至300m处,放到器材放置区,再跑出终点喊“好”。
三、操作要求
①参训人员着抢险救援服全套,护目镜放置在头盔上;
②假人、液化气瓶、泡沫桶不得在地面拖拉;
③搬运重物时,不得使用绳索或其他辅助工具,且不能落地。
四、成绩评定
计时从发出“开始”信号到消防员冲出终点线喊“好”止。
五、评判细则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计取成绩:
①擅自改动个人防护装备或不按要求着装;
②冲出终点线后个人防护装备佩戴不齐全;
③搬运重物时,使用绳索或其他辅助工具;
④未按规定跑道进行操作;
⑤在地面拖拉假人、液化气瓶、泡沫桶超过1m。
(2)有下列情况的,做加时处理:
①操作过程中个人防护装备掉落并重新穿戴好,每件次加10s;
②假人、液化气瓶、泡沫桶未放在器材放置区内,每次加30s;
③液化气瓶、泡沫桶未立放,分别加30s;
④搬运过程中,假人、液化气瓶、泡沫桶落地,每次加20s。
六、400m救人疏散物资训练建议
(1)加强速度与耐力素质
该项目训练通常以徒手400m速度训练为基础,每周安排半距、等距、超距、速耐速度训练各1次,间隔实施徒手长距有氧训练作为能力支撑。
每周一至周六下午进行训练,训练时间60min为宜,主要包括15min训练前热身、30~45min正课训练、10min训练后恢复。内容主要为有氧、无氧相间隔的耐力训练。
正课安排参考如下:
周一下午应安排3000m控速有氧训练(每400m控速2min05s),训练量为两遍。;
周二下午应安排控速200m半距速度训练(控速38s),训练量为六遍,每遍间隔3min;
周三下午应安排5000m控速有氧训练(每400m控速2min05s),训练量为一遍;
周四、周五下午应安排控速400m等距速度训练(控速1min25s),训练量为六遍,每遍间隔3min;
周二至周五下午耐力训练后,再适当安排灵敏训练;
周六下午应安排8000m控速有氧训练(每400m控速2min05s),训练量为一遍。
(2)加强力量素质
以速度力量训练为主,间隔实施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的核心力量、下肢力量训练。
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上午进行训练,训练时间1h为宜,主要包括10min训练前热身、30min正课训练、20min训练后恢复。内容主要为核心力量训练和上、下肢力量的爆发力训练。
正课安排参考如下:
周一上午应安排发展速度力量的核心力量训练;
周三上午应安排发展速度力量的上肢力量训练;
周五上午应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核心力量训练;
周日上午应安排发展速度力量的下肢力量训练。
上下肢力量训练方法:
前期训练以弹力带、徒手训练为主,通过关节灵活性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帮助消防员改善动作模式,预防训练损伤,防止出现错误的动作序列;后期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杠铃、哑铃、药球等增加训练难度;每次训练课安排6个训练动作,动作范围尽量兼顾上肢下肢和躯干全身。训练间歇45s,负荷强度70%-80%
训练动作如下: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该阶段训练主要以杠铃、哑铃、药球爆发力训练为主,提升消防员负重能力,加强核心、力量和稳定性,以及上下肢的绝对力量,加强下肢伸髋肌群、大腿前侧肌群、小腿肌群以及肩部和前臂肌群的肌耐力水平,增强这些肌群的持续收缩能力。每次训练课安排3-4个训练动作。训练间歇60s,负荷强度80%-90%。
训练动作如下:
从消防员400m救人疏散物资训练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来说,无论是训练动作的选择,还是负荷强度的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把控都极为重要。没有达到一定的训练强度很难有训练效果,而训练过度也会造成参训消防员出现疲劳过度和伤病隐患。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借助消防体能训练运动表现测评系统,来科学把控消防员400m救人疏散物资体能训练的强度和和训练量。
消防体能训练运动表现测评系统,可对消防员在训练中的运动表现进行自动采集和记录,监测运动成绩、心率水平等内外的运动表现数据,并生成动态的体能训练档案和报告。通过体能训练档案对消防员个人耐力、力量、速度、灵敏进行打分并绘制雷达图,综合评估体能优劣势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对训练强度和运动心率进行精准控制。
测评系统配备的智能心率腕表,可实时监控和反馈参训消防员的运动心率,在极限心率区间立即发出预警,可有效避免训练强度过大或者消防员过于疲劳导致的训练伤病,保障训练安全。